2007年10月5日星期五

#非原创# 漫漫器材发烧路

作者:Viewfinder
发表时间:2004-03-09
来自:色影无忌

非常经典的一篇文章,我第一次看后真的会心的笑了。
按照作者划分的步骤,我的发烧历程是跨越式的,跳过第五步(大光圈变焦镜),已经处于第六步(定焦镜头)……

  原本题目是叫《漫漫摄影发烧路》,可想到几年来虽痴迷于摄影,但每天魂思梦绕的除了机身就是镜头,片子拍了不少,可是以砖墙和报纸居多(为了检验镜头的表现和机身的对焦/曝光精度)。在器材上的投入和所谓“作品”的产出极不成比例,所以一提到“摄影”二字就汗颜不止,干脆改到了现在这个题目。

  这几年在这条路上摸爬滚打过来,又看到周围无数的影友也在重复着和我一样的道路,未免还会碰到我原来的烦恼和痛苦。所以斗胆将我和我熟知的影友的发烧历程总结出来。希望要上路的影友能得到些借鉴。您如果已经是“过来人”了,而且文中所述和您的经历类似,请会心一笑,表明咱们产生了“共鸣”。

  另外要说明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里所说的影友或发烧友指的是和我一样的广大业余爱好者。咱们共同的特点是:第一,完全是自费发烧(花钱买罪受?);第二,经济并不十分宽裕。判断依据是您最近时常想念的机身或镜头的售价是您月收入的二至二十四倍。而且倍数越大,说明您发烧的度数越高。正是这两个特点,注定了我们广大的影友发的发烧路无比的曲折。如果您用的是公家的顶级器材,或者觉着开始就买“顶级”机身加一套专业镜头并不是很大负担的话,本篇文章肯定就不适用于您了。

一、上路之前

  大多数人在正式发烧之前都有一定的拍照经验,或用过给家庭留影的“傻瓜”相机,或使用过家里的老式相机,或着借用过朋友的单反相机,甚至你本来就拥有一架带标准镜头的单反相机,但是从来没有想过后来会如此的痴迷。驱动你踏上这条路的动力是多种多样的,或看到了一次摄影展,或看到一本摄影画册,或仅仅看到了朋友拍到的一张风景,你好象一下就被感染了,就象得了流感一样。你开始想我是否也能“制造出”这样的相片。碰巧你刚丛一个旅游胜地归来。看着自己用“傻瓜”相机拍的惨不忍睹的照片,你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钻研一下“摄影”。

二、单反相机,一定要单反相机才能搞“创作”

  大凡关于摄影的指南都是这么说的。只用过135“傻瓜”相机的你觉着以前拍的照片不行的原因归结于没有135单反机。买单反机之前你要经过一番考察。这“考察”使你慢慢推开了相机世界的大门,各种品牌型号林林总总,你肯定会感慨于这个世界的博大和你囊中的羞涩。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抉择,你终于下定决心,把你能承受的最贵的一台国产或进口的带标准镜头或标准变焦镜头的或手动对焦/曝光或自动对焦/曝光的单反相机请了回家(***本文尽量没有提到相机的品牌,但“品牌”有可能是在以后使你苦恼的重要因素之一***)。你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把双脚踏上了这条发烧“不归路”。

三、要配齐所有焦距段,最起码是28mm到200mm

  在你用你新买的单反机拍了几卷胶卷以后,发现要出“作品”远不是有单反机就行那么简单。回过头来看名家的作品,好象用的镜头要么是比你镜头广的广角镜头,要么是比你镜头焦距长的的长焦镜头。你恍然大误,原来如此。这是你发烧历程中又一次飞跃(发烧温度的攀升)---你开始关注镜头了,虽然你现在看到的只是镜头的焦距这一项。你开始挖空心思要“凑”齐所有“常用”的焦距段。不幸的是当你在开始买相机时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刚刚“放完血”的你更加苦恼于资金的不足。可配齐广角,中焦,长焦的迫切愿望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使你盯上了“便宜”的小口径变焦头。这些变焦头使你用有限的资金完成你的计划。你甚至为找到了这些大变焦比的镜头感到洋洋得意。

  果然,你在镜头上的投资没有白费,你的照片开始有别于你周围朋友拍的留念照了。虽然这可能仅仅是由于你镜头广角端给人的视觉冲击或长焦端较浅的景深给你的照片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感觉。你周围人对你的“作品”的认同和夸赞无疑又给你增添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四、备用机身,要用专业的标准要求自己。

  再添一个机身的想法此时又滋生出来了。你说服自己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

  1、频繁更换镜头太麻烦;

  2、可同时使用不同的胶卷;

  3、有一个备用的机身以防万一。

  你试图用这三个理由说服自己但又不愿意深究这三个理由是否成立。因为你心底深处真正的想法是要买一个更好的机身(时下叫机身升级)。可能在你买第一个机身时怎么也想不到会烧到现在这个程度或者当时确实财政吃紧,总之,你认为只有再买一个更高级的机身才能配齐你的“摄影系统”,而如果只有当前这一个机身的话肯定会妨碍你出“作品”。

  经过长时间的紧衣缩食,你终于又实现了你的这个愿望。有着两个机身的你终于有了点“专业”的自我感觉,特别是跟影友们一起去“采风”的时候。可是新鲜感一过,你才发现:

  1、同时带两个机身要远远比换镜头麻烦;

  2、你两个机身很少装不同的胶卷;

  3、好象只有胸前两个机身偶尔互相碰撞会让你感到心疼以外从来不用担心机身会有什么故障。

  慢慢地,你又开始只用一个机身了,当然是更高级的那个。原先的机身在摄影包的底层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五、镜头除了焦距以外,还有最大光圈等重要参数。

  你原本以为在器材上的投资已经结束了,可不幸的是这只是你花钱高潮的序曲。

  随着你摄影水平的提高你开始有一些片子要放大一下。原本在五寸、七寸照片上看着很清楚的风景、人物,放大到十二寸左右就难以满足你越来越挑剔的眼光了。你现在也知道了“镜头素质”是怎么回事,越来越注意自己拍的片子色彩还原好不好、有没有暗角、逆光时眩光严不严重......你总是拿着五倍后来又换成十倍的放大镜看底片。你开始意识到刚开始买镜头时只考虑焦距范围可能是最不成熟的行为。虽然你的片子不清晰很有可能仅仅是因为手震或聚焦不实;你的片子色彩还原不好是因为扩片小姐刚跟男朋友分手心情太差,但你还是越来越不满足你那些“低素质”的变焦镜头了。

  这次你确实比原来成熟了,学会了在买镜头之前先找齐所有的资料,反复对比各项参数。还是由于资金的原因,你不得不考虑性能价格比。虽然开始你仍然觉着没有必要买恒定光圈大口径的变焦镜头去追求那大一至两级的光圈,但以拥有很多镜头资料的你后来慢慢发现恒定光圈大口径的的“专业”变焦镜头和那些“业余”镜头的差别不仅仅是大一至两级的光圈,而是镜头光学素质(最起码是在镜头的数据上的)和机械做工的不可比性。这一点在镜头的重量和价格上充分体现了出来。换句话说你觉着现在只有这种镜头才能满足你用十倍放大镜看底片这么高级别的需要。

  “要买恒定光圈大口径专业变焦镜头”的想法刚冒出来的时候着实下了你一跳,因为这将意味者你要用两倍以上于你化在机身上的资金投入去买镜头!这远远超出了你最初机身和镜头投入比例保持1:1的心理底线。况且这钱不是一下能赚的来的......

  然而你现在“中毒”已经太深,你开始每天晚上睡觉都梦到那一两只镜头。经常在陪家人逛街的时候跑到摄影器材商店,“爬在柜台上痴痴地看货架上的‘梦中情人’直到口水流出来”(一位坛友哼哼牛?的妙语)。你终于无法承受这一番痛苦折磨,痛下决心,砸锅卖铁也要买下这镜头。你首先想到的是把你原来的镜头出手。可到了二手器材店你才知道你悉心爱护下的足有九五成新的镜头店主最多能给你五成的价钱。你终于明白了“鸡肋”的确切含义。由于你太需要钱了,虽然你心里痛骂着“奸商”但还是把镜头留给了他......

  当你终于把“梦中情人”拿到手上以后自然是无比的欣喜,虽然欣喜中带有一丝心痛。试拍报纸和砖墙的结果表明这“高素质”的镜头果然不负众望,这使你心理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可在以后的实拍中你越来越发现在80%到90%的条件下这贵了几倍的镜头和你原来的“低素质”镜头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毕竟平时拍摄风景而且光照好时小光圈用的多,聚焦不实的时候用什么镜头都不清楚,扩片小姐的心情仍然起伏不定......特别是当你扛着“梦中情人”翻过一个山坡累的气喘吁吁时,你甚至开始怀念起你原来那套已属于别人的轻便的镜头来了。

六、定焦镜头,你真的需要了!虽然主要是在心理上。

  毕竟你在家看镜头资料和摄影杂志的时间要远远多于你扛镜头满山跑的时间多,而在家时你又忘却了镜头沉重给你带来的不便。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你在看镜头数据资料和各种测评数据时下意识地转变了立场:你总是不自觉地想寻求你拥有镜头的缺点和不足。就象你爱一个人,她/他在你心目中太完美了,你害怕她/他会有一点点的瑕疵会影响到其在你心目中神圣的形象所以对她/他的缺点有一种神经质的敏感。

  果然,一篇镜头测评的文章把你彻底击垮了:“(此镜头)......拥有近乎完美的光学素质,特别是在......,然而比起定焦镜头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般严肃的摄影师是不会接受这种为寻求便利而做出的在作品质量上的妥协......”。

  你原来一直以为(特别是经过各种形式的广告的引导)变焦镜头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且其素质已经赶超了原来的定焦镜头。孰不知现在所有镜头厂家设计镜头时用的还是数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的光学公式,而变焦镜头由于其镜片组数多虽几经努力还不能做到象定焦镜头那样好。

  再对比一下定焦镜头的价格,就算买几只镜头也要低于你那支大光圈的变焦镜头。你现在脑子里完全充斥着你的镜头这个可能是唯一的但现在是你最介意的缺点。你越想越觉得你好象又犯了个错误。

  定焦镜头,你真的需要了。虽然主要是在心理上……

七、中(画)幅,一个新的梦想的开始

  中幅相机一般指的是120相机。在“国产经典双(镜头)反(光)相机”网站( http://www.ChinaTLR.com )的首页有这样一段话:

“你可能已拥有了一整套相当不错的135相机,这是你花了很长时间建立的系统,因为你买每个镜头前都要考察一番。你又买了坚实的脚架和云台。你使用遮光罩,快门线,反光镜锁。。。以保证象质。 你对你放大照片的结果非常满意。这时该发生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你看到一张放大到nXn (n>24) 寸的 一张作品,你知道你没戏了。 It's big, it's sharp, it's beautiful - 这就是中幅! -- 摘译自 photo.net, 原作者Doug Hughes”

  虽然你一年也没有几张要放大到24寸以上的照片,但这段话对发烧至此的你极具煽动性。你原来只知道120相机只有专业人员和影楼才会用,现在你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会用120相机。虽然120相机系统单比镜头的分辩率等参数赶不上135相机的镜头,但其占据大底的优势。就连国字号的摄影杂志也发表了(在放大到一定尺寸以上时)国产的双反120相机比世界上最顶级的德国某牌号135相机怎么怎么样的言论。

  虽然由于120相机的产量小,不具备135相机的规模效益但你还是可以有多种选择。从一二百块的旧国产双反,到动辄上十万的欧洲顶级,你都可以量力而行,做出适合你的选择。而他们之间的差别从“象质”角度讲要小于120和135两种系统之间的差别。

  可当你真的投资买了中幅相机以后,你会发现比起135相机来讲120相机太麻烦了,还要负担比135高的多的胶卷和冲扩费用。这就是为“追求象质”而付出的代价。

  然而对“追求象质”是无止境的,比120底片还要大的多的是4X5, 比4X5底片大的多的 是8X10......这什么时候算到个头啊?

八、你又需要一个“傻瓜”相机了!但你现在管它叫旁轴相机。

  虽然这条路上的每一步都伴随着痛苦,但走到现在你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痛苦:拥有这么多摄影器材的你每天还要为生计忙碌,每天上班下班,好容易赶个节假日还要打理家务,串亲访友。能出门旅游的机会一年也没几次,即使能出门了又很少是专为拍片。除了测试镜头外光剩空按快门了。真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

  终于你受一些大师的启发,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何不抓拍你周围的人和事呢?只要出家门都能拍,没准哪天能赶上个“决定性的瞬间”。好多大师不都是这么起家的吗?

  说干就干!你打量了你那些摄影器材,大摄影包是不能带的;硕大的变焦头更不能带。看来只能用轻便的小广角或标头了......

  不幸的是你这种“创作”的状态没坚持几天就夭折了,因为领导和同事每天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你包里的这套单反机。虽然你只用了你最小体积的镜头,但你的领导和同事还是具有“单反相机就是专业相机”的认识水平的。不用开口你就能从眼神里看出他们心理的疑惑“莫非这小子有跳槽的想法......?”

  更让你觉得沮丧的是当你在上班途中好不容易碰到个“闪光点”,你的单反机总是引起被摄者的注意。落到底片上的大多是别人对你镜头怒目而视的脸。

  你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师们都用旁轴相机了。

  符合你条件的旁轴相机并不难找。可先如今大部分旁轴相机都是程序曝光的。你想要的有光圈优先曝光的旁轴机大都价格不菲,随然现在的程序曝光功能的机子是从只有光圈优先曝光功能的机子进化来的。

  无奈,你只有选择一台程序快门,有电动卷片,装有定焦或变焦镜头的旁轴相机。虽然别人还是称之为“傻瓜机”,但你管它叫有自动功能的“旁轴相机”......

九、没有列出的但使你猛掏银子的还有:

  三角架,你可能买到第三个才知道前两个的钱完全是应该省下的。黑白放大机,到时候你就会受人煽动,试图控制“摄影”的全过程。幻灯机,反转片......

十、你现在可以算过来人了,但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

  静下心来想一想,算一算,你在摄影器材上的花费可能是你们家除了住房以外最大的花费了。虽然你在尽量克制你的预算,可结果还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了你家人的生活。你或许应该反省一下自从你有了这爱好以后,对家人的关爱是否少了许多?或许你现在仍然无怨无悔,那祝愿你能更加理智些,认清器材对摄影的作用,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你可能要对于正要上路的或没有陷的太深的影友建议别买变焦头焦一步就照3个定焦计划,Xitek也大声疾呼“便宜买死人”,可他们没人能听的进去,就象当初的你一样。可能这发烧发的就是这个过程。

  是谁说来着:“让一个男人破产的最简单的办法是,给他一架相机。”

2007年5月11日星期五

数码还是胶片?

最近几年,数码相机风行,特别是家用机市场,而不少专业人士也转向数码。

胶片要完了吗?
我觉得不太可能,至少,在未来的50年都还可以方便的使用胶卷。

我爱玩相机,朋友们都知道,他/她们有时候会问我:为什么不买个数码的呢?

why not DC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我的答案非常简单:现状是,好的(画质能赶上胶片)买不起,便宜的瞧不起。

很多不是喜欢玩相机,也不愿意了解相机,只是为了记录的人都倾向于数码相机。
DC的最大优势是方便:拍了马上可以看到影象,如果不好,删了,再来一次。
另 一方面,他/她们不太会用相机,可能相机都拿不稳,也不知道光圈,速度,焦距......加之很多小型传统冲印店为了降低成本,药水偷工减料,使得最终的 相片惨不忍睹。而数码,不需要知道光圈,速度,焦距,只要手不是太抖,依靠现代先进的电子技术,都可以拍出还算是不错的相片,能出数码相片的冲印店,设备 也相对小型传统冲印店先进了很多,这保障了相片的质量。

我现在不太喜欢数码,最重要的理由是 画质。其实,我算是老手了,当快门释放之后,那张相片大概是什么样,我很清楚。


普通的135负片,我最爱的Konica世纪彩,颜色中规中矩,很自然,层次丰富。
和同学们一起除去旅游,除了我,他/她们几乎全是数码。回到学校,把我的相片和他/她们的相片放在一起,还真是有肉眼可见的差别。

我曾拍过的一张相片:
Konica世纪彩负片(感光度ISO100),用上了三脚架,手持测光表,反光板预升减震,相机不咋的:理光KR5III机身和理光50mm/F1.7镜头。
5寸大小相片 层次使自己惊喜,放大至12寸,粒粒皆清楚!!

民用级(有的厂商叫做消费级)的数码相机和负片有很大差距,专业级则的好很多。
Canon EOS1D系列,Nikon D1系列,画质相当不错,看样张,感觉可以赶超负片了。但一看价格,令人惊叹!!! 现在我如果有这么多钱,我就全部用来消费胶卷!

便宜一些的,通常叫做"入门级"的数码单反,我感觉也不行。
我曾玩过Nikon D70s,一台好评如潮的数码单反,我最深刻的印象是:D70s的取景框又小又暗,比起F80差得太远了。因为这个原因,我对这一类的相机都没有好感。

胶片,除了常见的负片,还有一种不太常见的正片(通常叫反转片,也有叫幻灯片的)
反转片的画质比负片好很多!无论是色彩还原还是颗粒大小,反转片都有明显的优势,除了价格贵,我觉得反转片什么都好。


对相机不感兴趣的人通常也会问:”这个是多少像素的?“
多少像素,对胶片而言没有具体的数字,但如果一定要以像素来衡量,有一个大概的数量级
通常是用专业扫描仪扫描胶片之后,用所得的数据和数码相机生成的数据对比。这种做法我觉得对胶片不太公平,因为扫描过程可能会损失一些。
即便扫描有损失,135正片(每格24mm*36mm)比专业级的数码单反 更好
除了135规格的胶片,还有120(
每格60mm*60mm)甚至更大的胶片,这是数码远远不能与之相比的!

除了像素,还有一个很关键的 因素:色彩
胶片的色彩远远优于数码,我想至少未来10年之内都还是这样。
特别是反转片,那种通透、真实,令人心驰神往!


其实当前胶片有明显的优势,大多数专业摄影师都用胶片。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拍电影的几乎都是胶片。因为数码还不能胜任。


除了上述的理由,还有一个因素使我更喜欢胶片:可靠性
胶片拍照的时候几乎可以不用电,数码绝对不行。在外面旅游的时候,电源报警令很多数码相机的用户头痛不已。
数码相机太冷了罢工,太热了也不行。胶片的工作温度范围宽了很多。



数码技术飞速发展,大家都知道
即便有一天数码彻底超过胶片了,胶片就会消失吗?
我觉得这不可能,和别的东西做一个类比:
电视机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广播仍然存在,而且并没有萎缩的迹象。我所在的位置,在过去两年,调频电台新增了4个电台。
服装制造行业早被机器大生产覆盖,但手工制作的衣服仍然广受欢迎。
因此,我坚信胶片会一直存在下去。

CAFE

最早喝咖啡大概是十多年前,一些雀巢的速溶咖啡。
当时年纪还小,也不是很习惯。喝了之后很兴奋,睡不着,熬夜写寒假作业!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以雀巢速溶咖啡
好像市场上也只有这个品牌


大概到了2000年,我在一家大超市里面发现了一款新的速溶咖啡: MaxWell 麦斯维尔

MaxWell我感觉比雀巢的好些。
雀巢太酸了,喝多了,不太喜欢这种感觉

整个高中时期,我几乎喝的都是MaxWell速溶咖啡


今年初
有了新的变化

我买了一套咖啡器材:

* 一个磨(手动的)
* 一个咖啡壶(200ml,意大利制造)
* 一个简单酒精灯和一个金属架子

咖啡豆,第一包(一磅/454g)是 曼特林风味的:香味强烈,不过也很苦
在寝室里,我煮咖啡咖啡通常是装尽可能多的咖啡粉,室友们喝浓烈的曼特林咖啡,不得不加水淡化,并且还加很多糖!
而我则习惯原汁原味。
有一天,一个师兄看见我的杯子(没有洗的,残留一些咖啡),惊呼:“你喝的是什么 ?~ 墨汁啊 ?!”

一包曼特林的很快就喝完了
我又买了两包:哥伦比亚风味 和 炭烧的

为了这两包咖啡豆,我专门买了两个磨砂广口瓶
卖瓶子的人问我装多重的(并不是问我装多少升)
我告诉她:约500g,一斤的
两包,我买两个瓶子
回去装咖啡豆的时候,两个瓶子只装了一包(454克)豆子,咖啡豆的密度大概只有水的一半。


现在,先打开的那包,哥伦比亚风味的已经消耗了一半。
哥伦比亚的感觉和曼特林的不一样:不是很苦,香味也淡一些,明显的酸(但并不强)

最近两天,我装咖啡粉大概只装最大容积的 3/5,这样,室友们就不必加水了。

O.C down !!!!!

实在没有法,彼时勒个八。

这一句是单田芳的口头禅之一,意为,人处于困境的时候,为了解决问题,会用到很无奈的办法
经过两天的测试,我感觉整个 Opera Community 撞墙,挂了。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
自从2006年4月起,我在那里写了不少东西,为了让朋友们看我的文字,现在不得不转到这里。

给出两个地址,为了纪念

Under the G_F_wall ,非常无奈

这真是


时也! 命也!! 运也!!!


2007年5月9日星期三

比较喜欢夏天

  1. 每天用自来水洗澡,成本低,风险小!
  2. 穿的衣服比较少,要洗的衣服也就比较少。而且,洗了衣服干得比较快!
  3. 电池,无论是干电池、镍镉电池活着锂离子电池,因为温度比较高,都可以有比较好的性能表现。
  4. 充足的日照,容易拍出五彩缤纷的相片
暂时就想到这些,其他的,想到了再补上

狡兔三窟

今天我在Opera Community上的帐号撞墙了


更玄的是:

撞墙之后用,我绕路登录自己的帐号,密码出错!!!!
我的帐号被黑了?!



也出于可靠性,我多注册一个BLOG帐号

于是,有了
http://liuhuiguo.blogspot.com/



blogspot.com
现在隶属于Google,功能和Google其它很多服务一样:简洁而强大

和O.C 相比blogspot.com在登录的时候是 https
应该不会出现密码错误了